一事無成的累 很可憐
今天心理師不談心理
我們來談談運動成效吧!
最近
心理師遇到很多學生
問的問題是
教練 為什麼這堂課好累
但實際上看卡路里消耗卻沒有那麼多?
或者是
教練 為什麼我練了那麽久的有氧
但感覺我好像沒什麼進步 好像更容易累了~
到底累是什麼意思?
我們常覺得做運動就是要做到累
但累到底是什麼?
他真的代表有效嗎?
那在一開始
我們就先來定義累是什麼意思吧!
在心理學上(疑 不是不談心理)
對於名詞的界定是很重要的
因為那是消除雙方歧異很重要的方式
那什麼是累呢?
其實累是一個感受詞
通常指的是身體的疲勞狀態
而這件事情其實牽扯了主觀感受和客觀表現
通常累在客觀表現上的反應會很一致
不論是心肺能力降低
或者是肌力表現下降
只要這兩者當中出現其一
我們都可以客觀的說這個學生累了
但是主觀感受就很微妙了
因為這通常牽扯了許多部分
例如:社會觀感 競爭力 意志力等等
也因此往往都會發現跟客觀表現不一致的狀況出現
我們常會發現到
學生一種很微妙的心理狀態
不是覺得訓練的強度不夠
就是往往會覺得把自己操的半死的狀態才是對的
但其實站在教練的立場
可能卻是白眼翻到無數次🙄️
原因在於
即使我們客觀的發現到學生表現已經下降了
但因為學生主觀感受認定自己還好
所以死命的讓自己呈現超負荷的運動狀態
於是乎呈現過勞
再不然就是教練認為設計起來
是一堂完整有效訓練的課
但學生卻可能因為最後沒有力竭而覺得強度不夠
但請記住
訓練就是訓練
它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最大運動表現
而是為了持續的強化
以便有一天在正式上場的時候
出現最大運動表現
一旦我們忘記了訓練的本質
而只是一再追尋最大運動表現時
可能就會所謂的
「運動成癮」或者是「慢性疲勞症候群」
所以一堂好的課程
要能夠在每次結束時
累的剛剛好
這樣除了不會讓疲勞累積
成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外
也可以發現到
如果當要達到最大表現
需要強化的是那些部分
所以請去感受一下
你的運動狀態是什麼
同時勇敢的跟教練討論一下
這堂課的訓練目的是什麼
一個好的教練
應該要有能力說出編排課程的目的
而不是單純
我就是要把你們累的半死
同樣的
如果你在該堂課
總是還沒到課程結束時
就累的半死
那你也必須去思考
到底你出了什麼問題
教練又出了什麼問題
#ipure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
#fitnessrider
#心理師的運動筆記
#累要累的有意義
#運動成癮
#慢性疲勞症候群